紫点杓兰图片 野生药用植物
紫点杓兰,为兰科草本植物。学名:Cypripedium guttatum,别名:小口袋花。陆生兰,根茎及花可入药,地上茎的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亦能刺激食欲、治疗胃痛;花的酊剂有很强的镇静作用,对各种神经及精神障碍,特别是癫痫有疗效,对儿童由高烧所致的惊厥也有效,亦用与治头痛与上腹痛,并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形态特征
紫点杓兰植株高15-25厘米,具细长而横走的根状茎。茎直立,被短柔毛和腺毛,基部具数枚鞘,顶端具叶。叶2枚,极罕3枚,常对生或近对生,偶见互生,后者相距1-2厘米,常位于植株中部或中部以上;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4.5(-6)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背面脉上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干后常变黑色或浅黑色。
花序顶生,具1花;花序柄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花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通常长1.5-3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具细缘毛;花梗和子房长1-1.5厘米,被腺毛;花白色,具淡紫红色或淡褐红色斑;中萼片卵状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1.5-2.2厘米,宽1.2-1.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背面基部常疏被微柔毛;合萼片狭椭圆形,长1.2-1.8厘米,宽5-6毫米,先端2浅裂。
花瓣常近匙形或提琴形,长1.3-1.8厘米,宽5-7毫米,先端常略扩大并近浑圆,内表面基部具毛;唇瓣深囊状,钵形或深碗状,多少近球形,长与宽各约1.5厘米,具宽阔的囊口,囊口前方几乎不具内折的边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微凹或近截形,上面有细小的纵脊突,背面有较宽的龙骨状突起。
蒴果近狭椭圆形,下垂,长约2.5厘米,宽8-10毫米,被微柔毛。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4000米的林下、灌丛中或草地上。
地理环境
国内: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四川、云南西北部和西藏。
国外:不丹、朝鲜半岛、西伯利亚、欧洲和北美西北部也有分布。
功能与作用
地上茎的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亦能刺激食欲、治疗胃痛;花的酊剂有很强的镇静作用,对各种神经及精神障碍,特别是癫痫有疗效,对儿童由高烧所致的惊厥也有效,亦用与治头痛与上腹痛,并有发汗解热利尿作用。
采集与加工
药用根茎及花。夏季采集花,秋季采挖其根茎,晒干备用。
近种区别
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也产黄铃杓兰(Cypripedium yatabeanum Makino)。该种与紫点杓兰的区别在于萼片、花瓣与唇瓣上的斑为暗褐色而非淡紫红色或淡褐红色,且唇瓣较大,长达2厘米以上。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