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轮廓及表面褶皱纹理的加工方法
山水盆景造型中注意山石内在的结构强度及相互衔接时的结构强度,不能光图好看而忽略牢度,经不起时间及搬运的考验。
一盆作品外表轮廓(形态)的生动与否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轮廓是指形象各个不同角度的投影,外形各部线条的变化就成为主要造型探索的地方,它的成败与作品的优劣有直接关系。缺少外表起伏、曲折的变化即缺少可见部位的形变,只注重表面细致修饰,不过象块风化过的普通山石,缺少艺术的感染力,作品不能引人入胜,说明细致不是唯一的造型手段;而只注重轮廓变化,无皴法纹理,此谓“无笔”,也就是有形无皴。
山水盆景造型中要把握外表和内含之间的关系,其中尤以内含难于掌握,内含一般表现在体态、动势、质感、颜色、粗细等。
一块石、一座山,应有头、肩、腹、足,如人俯仰、坐卧,因此,加工中不要把轮廓造型理解成一个没有情感的框架,而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有生命含意的形体。所以外表轮廓造型是一项主要工序,可为下一步的精雕细刻打下基础。山石谓“生命之物”是山水盆景爱好者对石头的情感所致,故在制作时,对山石就会反复琢磨,不轻易下手,待考虑成熟,安排好每一块石料,才予动手。这样制作的作品就会比较满意了。
有皴无形,气韵呆板
无皴有形称无笔,缺少血肉
硬石形态加工时尽量减少老面的损伤,加工后对新面要经过多道工序处理,避免留下刀斧痕迹。造型中对形态不足之处可以用拼、接、吊、挂等方法予以弥补,以求形态变化丰富,布局完美。
硬石加工
(一)加厚(加宽)(二)增加动势
(三)增高(四)增加趋势
硬石一般先设主峰后布客山,次设坡脚;先框架,后细部;最后点缀,修饰。千万不能由小至大,先细部、局部后扩展至全局,也不可东拼西凑乱布置、乱砌成形,这样会缺少整体效应。布置中每完成一个局部目的就是解决前者余留下的不足、矛盾,循序渐进使造型趋于完美。软石雕琢先轮廓后细部,这样有章有法,加工出的形体才会有整体感。
加工劈琢时落手要胆大、心细,一步之差会影响全局,有时偶然断裂巧妙,会出现另一番生动奇观景象,但不能侥幸,只有步步认真,手、眼、耳并用才会出好作品。
造型中注意格式的变化,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为简单的罗列,机械的堆砌。创作同样要考虑各方面的欣赏要求。造型的简练、严谨不代表刻板简单,而反映的题材范围要广阔深远,盆景才会有吸引刀。
山石加工欠缺示意
(一)外形混圆缺少起伏节奏,显得实而重
(二)外形过分做作缺少精神
山水盆景以盆作框,属框景艺术,全景式构图,不能斩头去尾(除挂屏式盆景外);它立体感强,有生命,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脉络纹理属于细部的精加工,要悠然、流畅、匀和,并造成连绵不断的脉络线条,具有一种特有魅力。所谓脉络是指山中长年由流水冲刷、切割形成的深槽。而纹理是指山石在某地区出现的表面变化,也代表山石的质地、性格,它高低不平,在错乱中有规律。山水盆景中脉络与纹理统称皴法,尤在软石加工中应用,施法中注意粗细、深浅、长短、曲直、露藏、断续、疏密、主次等变化,不要在画面上出现直线条、长线条,不要出现大块面,或几点成同一直线或同一弧线;也不可产生线面的平均分布。脉络的结构状如垂柳枝条,有枝有节,手臂筋脉的交叉分布,肌腱似的凹凸,即使一根线条中也要有粗细、弯曲等变化,包括各个小的面,但加工中不要过于考虑细节,失却整体关系。
软石在加工、雕琢中不要老停留在某个部位,要统观全局、声东击西,发现何处存在问题马上去修改,去补充。硬石在造型布局时也不能固定在一个组合间冥思苦想,这样易造成精神疲劳,反而找不出问题症结而延误进展。习惯上先粗后细,先框架后细部,最后润色,这样总体格调统一、局部又富有变化、作品活泼生动了。
加工中一时拿不定主意可以用手(物)遮没准备去除部位,设想加工后产生的效果,再决定存留去删。硬石可以把山石放盆面中比较再作裁决。有条件的话可以几盆同时创作,待日后发觉不足再随
时更改以至满意定局。
操作时小石可拿在手中配合手镐的加工,上下、左右变换角度,边加工边检查。对较大的石料需置于一定位置,能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去审视加工后的各种效果,包括不同光线条件下,作者可站、可坐、可进、可退,作反复比较,进行研究、修改,保证作品有生动的画面,做到步移景换,各有各的特点,这样的作品展出时不论处于何种优劣环境下都能充分显示风姿而无懈可击。
错,线与面缺少变化
山水盆景的完成要使六个面全好看,以正面及左右三个面为主要观赏面,上面,即从山顶以俯视角度观察,检查山之布局排列情况,如几座山是否有前后、疏密等变化,脉络是否流畅,两山分割有否交待。下面,即从底面、从仰视角度观察,主要观察山脚的变化,底面曲线对比要大,是否存在开合变化,怎样对不足处修饰;另外还可从底部截面上了解山石内在结构,以便施工时作加工依据。
对,线与面有主次变化
对于大型盆景要考虑今后搬移的方便,在盆后沿布局可平直一些,作品放入盆内时先后部平直处着盆,再轻轻放下前半部;需要移走时,也抬起前半部再将整个石身移走。包装时平直背面着地,正面向上,用物缚稳四周,细巧处用软物填实塞紧。
为了减轻搬运重量,对作品可分组组合,本应是一个大型整体,胶合时有意把山石分割成若干小组,搬运时可拆开,展出时又可合并成一个完整整体,组合得好还可以布置成多个造型。
不论是软石的雕琢和硬石的布置,山的来龙去脉,水的回环曲折、源头归宿在变化中各有所交待,给人一种深幻莫测的感觉。
加工轮廓是大刀阔斧,褶皱纹理为精雕细刻。细部要富于变化又要服从整体要求,精加工实际是在完善轮廓变化,而修改轮廓实质是进行细部加工了,两者是相辅相成,没有严格界限。自然界山川受断层裂沟、风化凹槽及两山交界、流水切割等物理、化学、生物的长期作用而使表层变化、丰富、自然。
不同的石种、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石纹,即使相同性质的山石在南北不同地域(甚至山南山北)也会形成不同的纹理,我们在加工中务必要多研究各地的地质构造,吸取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变化,这样作品才会神化。
可加工的山水盆景山石,不论硬、软,也不论大小,各有自身的纹理、形态特征,或粗犷或细腻,或纹理内外相似(斧劈、海母、石笋)。
不少硬石无法改变它的纹理,因只有表面起变化,内部无纹理;而软石除了可利用原有的天然纹理,还可以配合人工技法雕出相应皴法弥补天然不足。中国山水画中的许多皴法、表现技巧,可以应用到软石雕刻中,在软石加工中体现出来。但软石的韵味不及硬石,无法脱出人为加工的痕迹。
为了使加工软石的线条、脉络自然流畅,首先,主要依靠加工技法的熟练,使用盆景手镐要依靠腕部力量的灵活变化,不要总是同一角度、同一力量、同一频率去操作(图4-91);其次,还要善于使用工具的两端,只用刀斧口劈会太板,只用刀斧斩会太碎,而只用尖头加工会太乱,应该劈、斩、点、拉、括等灵活运用,只要变化自然,作品中点线面的关系随之也活泼好看,再进一步用锯条拉出细深纹作为对脉络的夸张处理,使之对比更明显;最后用碎的砂轮块轻擦细磨外轮廓面,使加工处的线条、块面更柔和流畅。
但要写意一点,人为做作痕迹不能太明显。训练使用盆景手镐,先要练手腕的弹性力,不可用臂,训练时夹紧上臂用小臂及腕部加工,这样会出现在作业面上的长线条(用臂部的力只会出现点的痕迹,即一个个蚁穴状小洞),由于手腕出手会有长短,加上频率的快慢,节奏的轻重,角度的正斜及加工中有意、无意出现的重复,就会呈现各种线条、纹理的变化。用镐不要很规律地从局部发展到整体,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如此反复,由粗到细逐步完善。
手镐加工
(一)盆景手镐加工方向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角度效果
(二)盆景手镐缺少变化
加工纹理呆板少变化 |
盆景手镐加工过程
(一)粗轮廓(二)细轮廓(三)精加工
有时山石上需要加工洞穴,洞成为重要的观赏内容了。在加工设计洞穴时要注意洞的分布即聚散、透涵、大小、深浅、朝向等众多变化关系,洞与洞之间要有所不同,或长或圆或曲或拐,变幻莫测,即使只一个洞也要仔细加工,有内容可看。如果制作象鼻山之类的形状,在洞顶、洞壁上全有文章可作,不可平淡无奇如一个穹门一般,处理得法可小中见大,趣味无穷。石上要打透一个洞,不能从一个方向钻通,这样一个洞一目了然缺少回味,应该设计从两对面斜向钻透,使之洞有拐弯。加工山洞另一目的可使原本夯实的主体减轻变活,是实中求虚的一种手法。
洞的大小、位置、形态、主次、聚散各有变化
山洞变化
(一)正立面图(二)平面图
总之,软石加工中充分利用石料本身纹理及内在结构内容,在造型过程中注意裁剪角度姿势、外形形象及技法技巧的穿插,也要注意种植穴的设计安排(包括硬石),但不影响外形美观和结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