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的构成

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的构成

树石盆景的最大特点, 是创造意境。意境创造, 要巧于布局, 这样才能达到要求。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 艺术就是感情, 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学的知识, 没有灵巧的手, 最强烈的感情, 也是瘫痪无力的”。

1 . 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艺术表现原理

树石盆景具有如诗如画的特点, 要使作品产生这种艺术魅力, 不仅要认真观察并理解大自然, 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达到既丰富多样, 又谐调统一的艺术效果。

(1) 主次分明

在树石盆景的布局中, 首先是要分明主次、突出主体, 先要确定主体的形状、位置、体量等, 然后再考虑其他景物的安排。在作品中, 就整体而言, 或树木为主, 山石为次; 或山石为主, 树木为次; 或右侧为主, 左侧为次; 或左侧为主, 右侧为次。就局部而言, 也应分出主次高低。总之, 局部统一服从于整体, 从而使主体突出, 主次分明。

(2) 虚实相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就是虚和实的结合,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虚实相生。树石盆景既要真实, 生动地反映大千世界, 就必须遵循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规律。

作品中的景物, 往往既有树木、山石, 又有水面、旱地, 虚实关系较为复杂。就空间而言, 空间为虚, 景物为实; 就山石与水面关系而言, 山石为实, 水面为虚。布局之法, 应该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从而达到虚实相生。

(3) 疏密得当

疏密关系的处理是中国传统艺术结构的要点。树石盆景的造型和布局, 必须做到疏密得当。如果景物的造型过密而不疏, 就会使人感到紧张窒息; 过疏而不密, 则又会显得松弛无力。任何艺术, 都有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疏密得当的布局, 会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节奏变化。

在作品中, 如果将几株树均匀地排列在盆中则呆板缺乏生气, 而若经过疏密处理, 有聚有散地布置盆中, 看起来就像一片丛林。同时也更为符合自然, 因为自然界的景物本来就是富有疏密变化的。在树石盆景的布局中, 有的地方要疏, 有的地方要密, 无论是树木的间距, 枝干的取舍, 露根的处理, 还是山石皴法、位置及水岸线的变化等, 都要注意疏密。疏处与密处应间隔安排, 同时还要做到“ 疏中有密, 密中有疏”。至于分寸的把握, 全在艺术家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

(4) 粗中有细

树石盆景中的布局, 既不可有粗无细, 也不可有细无粗。优秀的作品应该做到粗中有细, 只有这样方能突出重点, 对比鲜明。在作品布局开始, 首先要从大处着眼, 将最粗大的树、石准确定位, 以便把握全局。在大结构确定后, 再细心收拾, 表现出各个部分的细节,同时酌情调整大形, 这样由粗到细, 既能突出局部重点, 又不失整体气势。

(5) 轻重相衡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通过视觉感受形体或色彩, 就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获得轻重感, 这种现象反映在盆景艺术中, 也会对不同的景物形成不同的轻重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只是心理上的, 并不等于实际的轻重。一件作品要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就必须做到轻重相衡, 也就是均衡布局。在树石盆景中往往采用的是不对称均衡。因此, 作品中的主景不宜设于盆之正中, 而应稍向左或右。盆中往往主景一侧景物较重且集中, 而配景一侧的景物宜较轻且分散, 水面、坡地、点石、配件亦应遵循轻重相衡原则。

2 . 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构成的组织法

一切事物无不充满矛盾, 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 充分理解其辩证关系, 既相互对比, 又相互转换, 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一切结论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得出。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的关系, 也可通过典型事物的研究, 在实践中加以论证。树石盆景中往往树木构成主要空间,这里特以树干组织法为例, 阐述空间与平面构成。

若以两树相比, 只能显示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远近、浓淡之分, 而不能显示疏密、聚散、藏露、虚实之别。只有三树结构, 通过矛盾相互转换、相互依存, 才能展现上述效果。故研究树石空间与平面构成可以从三树组合入手, 因为它具有矛盾变化的基本特征,充满多样统一的哲理。理解了三树组合法, 五树、七树乃至多树组合, 皆可触类旁通。

(1) 三树组合法———树石盆景平面与空间构成的基础三树组合法是指三株高矮、大小、树龄相近的树组合而言的, 弄清它们的相互关系, 由近及远, 由表及里, 逐步深入, 循序渐进, 则多树组合或是多树种组合均可迎刃而解, 现就三棵树的作用、效果、位置安排分别讲述:

1) 主树为丛树之首, 居主帅之位, 宜器宇轩昂, 神采醒目, 树形强健有力, 气势冠__于全局, 宜置于盆长13 处, 盆面横中心线12 偏后(或偏前) 处, 主树高度为确定其他诸树高低之依据。

2) 副主树(或称副树、次主树) 其 形与势皆近似主树而稍逊于主树, 位置应与主树相随, 而不能远离, 与主树构成统一态势, 旨在壮大主树阵容, 它在主树与客树的矛盾中,居主树方, 作用举足轻重, 决不能与主树抗衡, 造成重心变位、喧宾夺主之势。

3) 客树也称宾树, 其形与主树相比, 可由统一转向变化, 其势取“ 动”。与主树形成“直” 与“斜”、“ 静” 与“ 动” 的对比。客树、副主树皆从属主树, 皆具有突出主树之责。

但客树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与主树保持一定距离, 形成一定空间, 只有如此, 方能打破平列局面。主客空间的构成促使画面产生轻重、虚实、动静、疏密、聚散、藏露、争让、顾盼、变化统一、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客树一般位于盆面的另一13 处左右, 这样三树位置, 形成二树聚、一树散, 无论高低位置, 还是盆面位置均形成不等边三角形的构图格局,从根本上打破了平列, 既避免了杂乱现象, 又使画面富于变化。

三树位置在突出主树、主客分置的前提下, 主树与副主树前后位置可调换, 从而副主树与客树的彼此高度, 也应相应产生变化( 图7—2、图7—3) 。

图7—2 中副主树高为主树34 , 客树为主树23 , 图7—3 中副主树高为主树23 , 而客树高为主树34。以上数字仅供参考, 在实践中要形随意定, 因材制宜。

图7—2 三树组合法(一)

图7—3 三树组合法( 二)

(2) 多树组织法

三树组合, 是基础; 由简到繁, 用增添补衬之法可发展到五、七、九株等奇数。所谓“衬树” ( 或称补树、添树) 是在三树组合的基础上, 进行多树组织。它对充实内容, 烘托气氛, 扩大空间, 起着决定性作用。衬树选材应合适而精炼, 许多树石盆景制作皆败于衬树选材欠推敲, 致使全局功亏一篑。衬树之高低比例分为三类:

1) 三树组合法的扩展以三树组合法为基础, 增添衬树, 如五棵、七棵等, 衬树一般在主树高的12 以下(图7—4)。

2) 大型多丛林的衬树大型多树丛之衬树, 则分别靠近其主、副、客三树之高下, 形成主树丛、副树丛、客树丛, 以及远树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高低错落和整体美感。

3) 杂木丛林衬树若作杂木丛林, 则衬树既可作近景矮树, 也可作远景大树, 当按透视原理, 严格加以区分, 严防大小兼生、老幼兼长、大小远近失调和透视的极度夸张( 图7—6)。

多树组织法, 变化多端, 但“ 不等边三角形” 构成法基本不变, 必须依其透视原理适当调整, 综合、灵活运用, 不要把树冠强行控制在盆内( 图7—4、图7—5) 。

图7—4 多树组合法

图7—5 三树丛组织法

(3) 树石盆景空间与平面组织一般表现形式1) 单树丛组织法以“ 三树组合法” 为基础, 逐步加多、加大、加深空间。要求整体画面, 浑然一体。

图7—6 透视法的运用

2) 双树丛组织法将单丛林分出主宾之势, 逐步增强为双丛林。也可将丛林分为近景和中景, 作远近之分。要求主宾呼应, 远近相适( 图7—7 )。

3) 三树丛组织法在主宾式基础上, 中心处加设远丛林, 使主宾双方气韵相通, 形成一气, 有开有合, 故称开合式。要求三景分明, 生态相通( 图7—5 )。

4) 综合丛林组织法指多种方法组合运用。要求具有自然特色, 从有法到无法, 形随意定、景随情出, 综合运用( 图7—8 )。

图7—7 双树丛组织法

图7—8 综合丛林组织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