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简介猴耳环(Houerhuan)的形态特征
猴耳环(学名:Pithecellobium clypearia)为豆科猴耳环属下的一个种。
猴耳环,不是猴的耳环。“猴耳环”是一种比较珍稀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粤北山区,民间叫婆劈树、围涎树、鸡心树、三不正、尿桶公、洗头树、落地金钱、神仙草等,是多年生乔本植物,树皮含单宁,枝叶可药用。国际卫生组织将其归到豆科、猴耳环属。
【中文名称】 猴耳环,围涎树,蛟龙木,尿桶公,木耳木,洗头树,半边旗
【汉语拼音】 Houerhuan
【英文名称】 Common Apea-earring, Ape’s Earring, Common Monkey Earrings Pea, Manilla Tamarind, Guanymochil, Haumachil, Madras Thorn, Monkey’s Ear-rings
【拉丁学名】 Abarema clypearia (Jack) Nislsen
【科属归类】 豆科 Fabaceae, 猴耳环属 Archidendron
【植物形态】 乔木,高达10米。小枝无刺,有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托叶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 (3) 4-5 (-8) 对;总叶柄4棱,密被黄褐色绒毛,叶轴羽片间及叶柄近基部有凸出腺体,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12 (-16) 对,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6对;小叶斜菱形,长1-7厘米,顶部的最大,越向下越小,两面稍被褐色短柔毛;基部极不对称,近无柄。花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具短梗;花萼裂片钟状,长约2毫米,5齿裂,与花冠同密被褐色柔毛;花冠白或淡黄色,裂片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骤尖,中下部合生;雄蕊长约花冠2倍,下部合生;子房具短柄,有毛,无花盘。荚果条形旋卷成杯状,宽1-1.5厘米,黑色,种皮皱缩,被短硬毛,无假种皮。花期2-6月,果期4-8月。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中。 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 药材主产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药用部位】 以叶、果实入药。中药名: 蛟龙木。
【采收加工】 叶全年均可采;果实秋季采收。
【性味功能】 味微苦、涩,性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用法】 用于肠风下血,痔疮,疮痈疖肿。内服: 煎汤,9-15克。外用: 适量,干品研粉油调涂,或鲜品捣敷。
医学记载
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凉血,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广西药植名录》中描述:猴耳环消肿;治风湿通,跌打,火烫伤。民间传统以猴耳环枝叶煮水洗疮及化脓性伤口、湿疹等,去腐生新功效独特。
猴耳环:能消炎的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