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山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山柰,学名Kaempferia galanga,亦称三柰沙姜番郁金三藾山辣土麝香埔姜花,是一种姜科山柰属的植物。可以园林生长,也可以用作小型盆栽,放在阳台或者是室外进行观赏。

山柰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地下具块状根状茎,有香气,无地上茎;少数基生卵圆形叶,叶柄下延成鞘;秋季自叶鞘内抽生穗状花序,具4-12朵白色花,芳香;蒴果长椭圆形。

山柰原产印度,原产于拂林国,即今日南洋一带。现时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如广东省中部。

山奈药用价值

山柰可入药,根据《本草从新》,山柰“辛温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另外,“辛香伐气。甚于甘松香”,所以有些食物亦以沙姜作调味,以去寒湿,一般亦用来蘸白切鸡。不过,山柰亦“不宜轻服”。

山柰英文叫sand gingeraromatic gingerresurrection lily或者capoor cutch

山柰的养殖方法

土壤

养殖山柰,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合的土壤是沙质土,一般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并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为佳。

光照和温度

山柰喜欢温暖的环境要求光照充足。山柰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在22℃——38℃之间。

浇水和施肥

养殖山柰做好水肥管理是很关键的。浇水和施肥要按照山柰的生长状况来进行。盆土要保持湿润,浇水要适中,干旱的时候要多浇水,在盆内有积水的时候则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施肥则是需要在定植的时候先施一些基肥,保证土壤有一定的肥力,此后需要追肥。追肥不需要更多,一般进行3次追肥即可,分别是在6月、7月和9月的中下旬进行,每次追肥都要适量。

山柰的养殖注意事项

繁殖方法

山柰的繁殖,一般是采用块茎繁殖的方式进行的。在收获季节里收获健康、健壮的块茎,将块茎晾干储藏,在第二年的4月份进行栽种。

病虫害

养殖山柰也会出现病虫害,一般是叶斑病的危害。发生叶斑病时,山柰的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圆形斑点,斑点逐渐扩大,腐烂干枯,甚至山柰的根茎也会瘦小甚至腐烂。日常养护当中需要注意土壤,并注意排水,避免因积水才产生叶斑病。

除草

有时候,山柰的植株周围会有一些杂草,会影响山柰的生长,需要及时的除草,使山柰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山柰小档案

【中文名称】 山柰

【汉语拼音】 Shannai

【英文名称】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esurrection Lily

【拉丁学名】 Kaempferia galanga L.

【科属归类】 姜科 Zingiberaceae, 山柰属 Kaempferia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或绿白色,芳香。叶常2片近地面,近圆形,长7-13厘米,无毛或下面疏被长柔毛,干后上面有红色小点,叶鞘长2-3厘米。穗状花序2顶生,半包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2.5厘米。花后叶开放,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与苞片近等长,花冠管长2-2.5厘米,裂片线形,长1.2厘米,侧生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长1.2厘米,唇瓣白色,基部有紫斑,长2.5厘米,2深裂至中部以下,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花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现多为栽培。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材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及台湾。

【药用部位】 以干燥根茎入药。中药名: 山柰。

【采收加工】 于12月至翌年3月收获,挖取二年生根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切成1厘米厚的薄片,用硫黄熏1日后,铺在竹席上晒干。

【主要成分】 主含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

【药理作用】 抑制单胺氧化酶。

【性味功能】 辛,温。温中除湿,行气消食,止痛。

【主治用法】 脘腹冷痛,寒湿吐泻、霍乱,胸腹胀满,饮食不消,牙痛,风湿痹痛。内服: 煎汤,6-9克;或入丸、散。外用: 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搐鼻。

【应用举例】 1. 治心腹冷痛: 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2. 治风虫牙痛: 肥皂角一个,去穰,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盐不拘多少,以塞皂角满为度。用面包,炼红,取研细末。每日擦牙。(摄生众妙方)    
3. 治骨鲠喉: 用山柰根茎6-15克。水煎含漱。(广西本草选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